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 快讯 >> 
公元前210年,秦始皇弥留之际,传召扶苏继位,不料扶苏收到诏书却自尽了,这是为什么?

时间:2023-08-05 22:13:05    来源 : 顶端新闻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公元前210年,秦始皇嬴政东巡途中病重,弥留之际,写下诏书,传召远在边塞的长子扶苏,回咸阳主持自己的丧礼,并继位。不料,扶苏看到诏书,嚎啕大哭,转回房中就自尽了。诏书里到底写了什么?让扶苏没有回去继位,而是选择自尽?作为长子,嬴政对扶苏寄予厚望,从扶苏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来非常有深意。嬴政一共有三十多个子女,史书中出现过名字的只有四个,扶苏、高、将闾、胡亥。而只有扶苏,是专门从《诗经》中精选出来的名字。扶苏本意是用来形容树木枝叶茂盛。可见,嬴政希望这个儿子可以成为苍天大树,继承社稷的人才。 “扶”字,还有扶助的意思,也是希望儿子能够扶大秦江山。再看那三个名字,就显得非常敷衍,尤其胡亥,因为他的母亲是胡人,他又生在猪年,也就是亥年,所以直接就叫胡小猪了。扶苏也没有辜负父亲的美好期望,不但长得高大威猛,仪表堂堂,而且文武双全,宅心仁厚,同时非常有远见,上马可以征战沙场,下马可以治理国家。

既然这么喜爱且看中扶苏,嬴政为什么一直没有把他册立为太子呢?就是因为太爱,所以总是竭尽所能地去保护他。一旦扶苏早早被册立,必然成为其他儿子们的敌人,大臣也会选择站队,朝堂上的党争不可避免。嬴政不希望儿子们自相残杀,也希望自己百年之后,留给儿子一个强大完整的管理团队。可是他不知道,自己的这个决定,后来给扶苏带来多大的麻烦!随着阅历的增加,扶苏展现出越来越成熟的见解,对国家的未来也越来越有自己的治理理念,经常会与父亲嬴政产生分歧。每到这时,耿直的他,总会在朝堂上直谏,有的时候,会让嬴政下不来台。虽然这样,老父亲看着儿子,对治理国家越来越有想法,还是非常开心的。扶苏在嬴政的纵容下,意气风发,一发不可收拾,居然开始跟老爸对着干了。老爸喜欢法家,他专门驳斥法家理论,倡导仁政。老爸讨厌儒家,他专门读儒学的书。最终还是把他老爸有点惹恼了,但嬴政还是清醒的,他觉得应该让这个孩子多经历一些磨炼,给他来点挫折教育。公元前212年,嬴政要将四百多儒士活埋。扶苏据理力争,在朝堂上顶撞了父亲。老父亲一想,这不正是历练他的好机会么,于是,一纸诏书,把他贬到北方,协助蒙恬大将军修建长城,抵御匈奴。

不知道扶苏当时是怎么推断老父亲的用心的,也许他沮丧了,也许他窥到了真谛。但凡有点头脑的人,都会看透始皇帝的小心思。说是贬谪,却发到了死忠蒙恬将军那里,而不是其他的边边角角。蒙恬可是手握重兵,拥有30万铁军的。这不明摆着跟蒙恬说,这小子是我发来体验生活,镀镀金的,以后是要接我班的。不管扶苏是否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,蒙恬将军是明白了。因为没有比这更自然的方法,让扶苏与武将建立良好的关系,获得得军方的支持,又不会引起其他皇子或者朝臣的疑心。身为皇子的扶苏,也很争气,到了边塞,没有以皇族身份自居,而是身先士卒,与将士们同吃同住,很快就获得了将士们的爱戴。蒙恬本身就是忠勇之将,扶苏友善又勇武,两个人非常投脾气。以后扶苏继位,第一个站出来支持他的人,肯定是蒙恬。如果事情一直这么按部就班的发展,在嬴政的有意栽培下,多年后扶苏肯定是一代贤君。但是,意外发生了。公元前210年,嬴政带着胡亥、赵高、李斯等人,东巡。走到沙丘,突然病重。嬴政觉得来日不多,急忙写下诏书,让扶苏赶回咸阳,主持自己的葬礼,并且继位。可惜,诏书还没有送出,嬴政就咽了气。这给了太监赵高一个极好的机会。

赵高一向跟扶苏不合,与胡亥亲近,与蒙恬曾经有过节。所以,当他拿到这份明显是让扶苏继位的诏书,非常害怕,因为他知道,扶苏成为皇帝,他是没有好果子吃的。看着皇帝在自己面前突然离世,他悬着的一颗心踏实下来。他知道,机会来了。他马上联络了同样担心扶苏继位后,自己前途未卜的宰相李斯,不发布嬴政去世的消息,拥立胡亥为太子。然后,自己写了一份新的诏书,命人快马加鞭送给扶苏。扶苏看过诏书,五雷轰顶,痛哭不已,因为上面写着,嬴政立胡亥为太子,赐死他和蒙恬。深知嬴政心意的蒙恬非常怀疑诏书的真伪,力劝扶苏再与嬴政确认一下,但扶苏还是坚持拔剑自刎了。蒙恬不甘心这么糊里糊涂地受死,被传旨的人圈禁了起来,胡亥登基后,还是被赵高怂恿处死了。可惜了扶苏,未来的贤君,就这么稀里糊涂地送了命,还连累了蒙恬大将军。成为历史上最可惜没能当上皇帝的太子。只能说,扶苏虽然有文韬武略,还是欠缺了一些处世智慧,既没能体会到父亲的良苦用心,也缺乏辨别能力,一根筋,愚忠愚孝,害了自己。如果当时多思考思考,即使嬴政已经不在,有蒙恬的30万大军,有朝臣的支持,胡亥和赵高,又能奈他如何呢?如果他登上皇位,秦朝也就不会成为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,仅仅14年,就在胡亥的残暴统治中坍塌了。

标签:

热门推荐

X 关闭

X 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