连日来的高温天,让全国多地彻底拉开酷暑序幕。
在刚刚过去的几周里,北方经历了今年最强高温天气过程,热浪滚滚,席卷200多万平方公里。
(相关资料图)
据中国天气网,6月22日,高温榜前十的门槛都提高到了41.2℃。23日,高温继续集中在华北平原,中央气象台发布了今年首个高温橙色预警。
中央气象台模式预报里的23日最高气温,华北平原出现大片37℃+区域。
事实上,不只中国,全球都在遭遇高温袭击,2023年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。
受访专家
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 王利宏
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许顶立
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健康教育中心主任、副主任医师 杨进刚
2023年或成有记录以来最热一年
据中国科学报,此前,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是2016年,而本月的气温记录显示,2023年的气温可能接近2016年。
欧盟地球观测计划——哥白尼计划的数据显示,气温峰值出现在6月9日,当时全球平均气温为16.7℃,仅比2016年8月13日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气温低0.1℃。
国家气候中心预测,赤道中东太平洋将于今夏进入厄尔尼诺状态。此次厄尔尼诺出现时间比预想提前一到两个月,且发展较快。
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
厄尔尼诺是指赤道中、东太平洋海表大范围持续异常偏暖的现象。
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,不仅会直接造成热带太平洋及其附近地区的干旱、暴雨等灾害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,还会间接影响全球其它地区天气气候,引发气象灾害。
越来越多的数据显示,厄尔尼诺正在推高全球变暖幅度,很可能带来全球变暖新高峰。
已经有科学家指出,在厄尔尼诺回归的过程中,2023年或者2024年有可能会创造1850年以来最暖的纪录。
高温热浪给身体多重暴击
高温热浪可直接引起热疹、热水肿、热晕厥、热痉挛、热衰竭和热射病等热相关疾病。
还可加剧循环、呼吸、泌尿及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,引起心脏病和脑卒中等心、脑血管疾病发作。
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复旦大学等联合发表在《国际环境》期刊上的一篇论文,以中国272个城市为对象进行了研究,结果显示:
热浪导致居民死亡率增加7%,其中心血管疾病、冠心病、中风、缺血性卒中、出血性卒中、呼吸系统疾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炎的死亡风险显著增加。
触发脑血管危机
气温升高让人体出汗增多,如果流失的水分得不到及时补充,血液会变得黏稠,促使血小板聚集。
天气炎热血压容易波动,血流冲击血管内已经形成的动脉硬化斑块,形成血栓,堵塞供应大脑的血管,诱发中风。
高温还会导致皮下血管扩张,皮肤血流量比平时增加3~5倍,让流到大脑的血液受阻变缓。
触发心血管危机
近来各地心内科都收治了不少急性心梗患者,究其原因,主要是今年入夏有点急,升温较快,人们出汗较多,血液浓缩后容易形成血栓。
开空调后,室内外温差增大,导致血管收缩异常。
高温下,人体交感神经兴奋性也会升高,心率加快,冠状动脉收缩,心肌供氧量减少,可能诱发心梗。
此外,全球气温的升高,最终将会导致总体健康风险的增加,如传染性疾病、病媒生物传播导致的疾病均可能增加。
6件事给酷暑天“降温”
面对高温天气,我们该如何保护身体免受热浪侵袭?
躲着日晒出行
建议大家外出前看看天气预报,尽量避开日晒最强烈的时段外出,尤其10~16时不要在烈日下外出运动和劳动。
衣着主打宽松透气
衣服建议选棉、麻、丝等天然纤维面料制成的,鞋子可以选透气的凉鞋或是带有网孔的运动鞋。
领口、胸部、腰部、袖口和裤口等处都不能紧,太紧的衣物不但阻碍血液循环,还不利于散热,是夏季衣着一大忌。
并不是穿得越少越凉快
一般当皮肤温度高于气温时,露出四肢、后背等有助散热,但当气温超过37℃时,皮肤就开始从外界吸热,穿得少反而会让皮肤暴露在紫外线之下,增加灼伤的可能性。
高温天尤其是太阳比较毒时,建议穿宽松的长衣长裤。
别等渴了才喝水
夏季,成人每日饮水量约为2000毫升,剧烈运动或高温下作业的人应适当增加。
如果湿度不大,天热时建议喝温水,有助于身体散热。但湿度大时,可考虑喝凉白开。
白天要勤喝,不要等渴了才想起喝水,最好每半小时左右喝一次;睡觉时血流速度减慢,为防止血液黏稠度增高,可在睡前半小时喝280毫升左右水。
注意调整温差
夏季活动后通常会大汗淋漓,血管舒张、毛孔处于扩张状态。
此时若进入温度较低的空调房,或立刻冲冷水澡,都会使血管和毛孔突然收缩,导致体内热量散发不出来、血压大幅波动,容易诱发心梗。
建议静坐休息,等身上不再出汗时再用略高于体温1~2℃的温水冲澡。
情绪也需要降温
深呼吸是最简单的冥想方法,它可以让人平静,察觉到内在情绪变化,提高控制情绪的能力。
不要让自己处于紧绷、易激惹的状态。可用“心理暗示”和“心理纳凉”,想象自己处于大自然中,身边绿树摇曳、飞泉漱玉等。▲
本期编辑:徐梦莲
标签: